实用查询 »

鼌姓的来源


鼌[朝、晁、鼌、𪓨、𪓲,读音作cháo(ㄔㄠˊ),古音读作zhāo(ㄓㄠ)]←“鼌”字的古体字“𪓨、𪓲”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方正超大汉字集库。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史鼌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姓纂》等记载:“鼌,姓,卫大夫史鼌之后。汉有鼌错。按《汉书·景帝纪》作晁错,本传作鼌错。师古注云:古朝字。”
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记载:“鼌,古朝字。考《字书》,朝、鼌二字音同义异,绝不相蒙。止于又姓一条,鼌字下则云:或作晁,又姓朝字下则云:又姓,通作晁。则三字本属一字。至虫名一条,则鼌字本义,于朝无涉耳。”
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鼌,为世袭记史之官,名鼌,亦作晁,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鼌氏、晁氏、朝氏等,三氏同宗同源。

第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上卿大庶长嬴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至春秋时期,秦国有大庶长嬴鼌。大庶长,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第十八等爵,为卿大夫,官秩一万二千石,下属有左、右庶长。
春秋时期,秦怀公残暴,横征暴敛,且以活人殉葬。至秦怀公四年(公元前425年),大庶长嬴鼌和众大夫们谋兵围困秦怀公,逼迫秦怀公自杀。秦怀公的太子叫嬴昭子,早死,于是大夫们就立了嬴昭子的儿子为君,是为秦灵公(秦肃灵公)。秦灵公是秦怀公的孙子。
在庶长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鼌氏,后称晁氏,但不称朝氏。汉朝时期出卖的御史大夫晁错,就是该支嬴姓鼌(晁)氏的后裔子孙。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朝鲁图德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蒙古族朝鲁图德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汉义“永恒的岩石”,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阿尔达额尔苏(今黑龙江勃力)、布尔噶苏台(今河北承德)、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萨喇穆鲁(今河北围场)等地。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称汉姓为鼌(晁)氏、朝氏、隋氏、曹氏、乔氏、石氏等。

二.迁徙分布:

由于“鼌”字是“晁”、“朝”的古字,所以鼌氏又写作晁氏、朝氏。
鼌(晁)氏的望族居住在颖川(今河南长葛、许昌)、京兆(今陕西长安)。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曹魏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期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曹魏时期缩小。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诸国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两朝均立都于长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朝时期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原址统称为西安。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除,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颖川郡:始设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东魏武定年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时期改为长社,隋朝初曾废黜颖川郡,唐朝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2.堂号:
颖川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智囊堂:汉朝鼌(晁)错,为太学掌故,汉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人称他为智囊。汉景帝的时候为御史大夫,后被吴王以“请君侧”为由杀害。

四.家乘谱牒:
安徽六安鼌氏五届续修宗谱四卷,(民国)鼌贻牟辑,民国年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旧排名
全部>>
网友正在查
 
鼌姓
厉姓
班姓
沉姓
罗姓
郜姓
招姓
鹿姓
康姓
学姓
欧姓
轩姓
栾姓
崔姓
乙姓
佀姓
艾姓
詹姓
俞姓
桑姓
戈姓
唐姓
林姓
死姓
公羊姓
玄姓
经姓
僪姓
宋姓
赫姓
烟姓
呈姓
么姓
谷梁姓
禽姓
晁姓
郭姓
匡姓
邛姓
本姓
季姓
吝姓
老姓
萧姓
胡姓
田姓
采姓
惠姓

收藏本站

在手机看

问题反馈